早上喝着豆浆,看着手机里一组“看图猜成语”的图,反正我就笑出声了——第一张那只筷子夹着“瘦”字,旁边一堆“肥”,画面妙得很,真心的,叫人想挑三拣四的老毛病。街坊阿姨一边啃包子一边说“我跟你说,这图比教科书管用”,就是说,生活场景一摆上来,成语就活了,别看它是游戏,懂点语义学、文化编码,学问可大着呢,太妙了。
再看第二、第三、第四张,小男孩对着“理”字走路,好像在说话有理;“腹”字里缩着个“食”,穷困的日子一目了然;两个读书人的“哼”声,仿佛在讲阶层与虚荣。网络上有人点赞“创意十足”,语文老师点头称赞,学者则用“符号学”、“语用学”来解释图像如何触发语义联想。有人评论道“就是画面学比死记硬背强多了”,也有人略带玩笑地问“这不是把老话搬到屏幕上嘛”,可见多方反应交织,既有生活化共鸣,也有专业化讨论。
重头戏落在第五幅一个“源”字被改成电源开关,另一个“流”字笔断了半截,画面在说一件老话——开源节流。经济学里这既是微观家庭预算的常识,也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策略。专家指出,开源意味着多元化收入结构、提高税基效率,节流则指优化开支、提高财政乘数效应,这些都是公共财政学、预算制度里的专业术语。面对当下财政压力,开源节流是不是万能药?——恐怕不,全盘依赖节约有时会抑制增长,盲目扩张收入也会带来结构失衡,得讲究“稳健的财政规则”和“逆周期调节”,懂不懂?我才不信呢,得看政策设计和执行力。
把这五幅图串来不只是孩子猜成语的游戏,它像一面镜子,把古训、生活和治理问题映出来。你会发现,成语不是死字条,它们载着历史经验和现实智慧,能引导公众把抽象的财政概念落到柴米油盐上。懂得开源节流,不是省了点钱就万事大吉,得配长期投资与制度创新,才能把小溪引成河,汇成海。等一下,别急着点关闭,拿那双筷子,慢慢挑,别光挑“瘦”吃,留点余地给未来。
#
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