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贾府前后的几个管家主子当中,管家水平最差的,王夫人应该是独占“鳌头”,毫无争议。
前文当中,我们已经系统地分析了贾母、凤姐、探春、李纨、宝钗等几位话事人的管家水平。
这些管家的主子们,由于管家的“道”与“术”层面的能力与认知差异,以及管家时私心的占比和自身身份的影响,她们管家的能力各有优劣。
其中,贾母在管家的“道”与“术”方面均达到极高水平,所以是府内管家水平最高的主子;凤姐和探春,一个在“道”层面有较大缺陷,一个在“术”层面有待锻炼,所以其管家水平比贾母要次一等;李纨不想管闲事,且管家的“道”和“术”均无甚所长,而宝钗则恪守亲戚身份不肯多话,所以管家的水平得不到充分发挥,二人最后的管理效果还要再次一等。
但对王夫人而言,情况就还要更加不友好一些。
品评几个管家能力的维度,王夫人除开在管理身份上名正言顺以外,在管理能力中的“道”和“术”、和管理时的私心的几个维度上,评分都比较低。
我们先来看王夫人管理的“道”。
展开剩余89%王夫人在贾府的管理上,几乎没有任何高瞻远瞩的想法。对于贾府内的经济危机,她虽然在管理岗上多年,但对此几乎没有认知。
书中第74回,凤姐借着园中绣春囊一事向王夫人建议裁撤小姐们的丫鬟编制。王夫人的反应是认为几个姑娘服侍的丫头少,太过可怜,认为“以后要省俭,先从我来倒使得”。
王夫人这句话明显是漂亮话。她是凤姐的顶头上司,是贾府的实际负责人,她让凤姐来裁自己的钱,凤姐怎么可能照办呢?其意思不过就是还想要打肿脸充胖子,继续维持府内旧例的庞大开支。
王夫人维持旧例的做法,和当初李纨事事按照旧例办事的性质是大大不同的。李纨算是王夫人手底下的经理,她守成办事,那是本本分分;而王夫人作为府内的一把手,仍然选择按从前的定例做事,不仅反映出她没有担当,而且也反映出她对贾府的财政问题认知严重不足。
要知道,此前作为仆人的林之孝,和以没有远见著称的凤姐,都已经先后主张俭省开支了,贾府此时的经济应该已经是出了较为明显的大问题了。而王夫人到这个时候仍然想要维持面子,可以说她的远见比凤姐还不如。
再论管理的“术”层面,王夫人的得分依然较低。
在面对具体的事务时,王夫人的处理模式有三大特点,第一是处事全凭情绪,第二是喜欢在奇怪的地方标新立异,第三是非常容易被带节奏。这些处理方式,有一个算一个,都是领导与管理的大忌。
宝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。王夫人平时惜老怜贫,算是非常慈善的一个人,但一旦有谁碰到宝玉这根红线,王夫人必然是重拳出击,毫不留情。为了宝玉,她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仅凭一己好恶,就先后撵逐了金钏、晴雯、芳官等人。
读者心知肚明,这些丫鬟们被撵出的原因主要是说了过分的话或做了过分的事,使得王夫人认为她们“勾引坏了爷们”,但她们被撵出的官方原因却全都是其他的生搬硬套或莫须有的罪名。
其中,金钏被撵出的罪名是“弄坏了王夫人的一件东西”,晴雯的罪名是“得了女儿痨”,芳官的罪名则是“会戏,口里没轻没重,女孩儿听了使不得”。
这种给丫鬟编莫须有的罪名的方式,尽管是王夫人为了顾全宝玉的名声的权宜之计,但势必会给府内其他的下人造成困惑——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?按照字面意思,尽量不要弄坏主子的东西、保持身体健康、不要投胎成戏子,难道就能避免被撵出的灾祸?
这种朝令夕改、反复无常的管理方式,可以说是许多祸患的根源。
王夫人同时还喜欢在下人任免的问题上标新立异。
对于袭人,贾母最初的分配方式还是比较符合规矩的——袭人作为一两银子的大丫鬟,理论上她的编制仍然在贾母这里,只是被暂时借调给宝玉使用,这个处理于法于理都没有问题。
但当王夫人想要把袭人收归己用时,却采用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处理手法。她直接把袭人这个人的编制裁撤掉了,转而将自己的月钱当中分出一部分钱来给她开工资。
这样一来,袭人这个人虽然实际上在贾府存在,但在账房或者任何公开正式的文件当中,应该就是查无此人了。她不再是贾府的一个有编制的正式员工,而变成了一个王夫人的私有物品。
如果放在现在的话就是,其他人的工资是从企业的公对公转账发到各自的工资卡上,而袭人的工资是王夫人每个月微信转给她的。
后文赵姨娘因为赵国基去世只得二十两赏银,认为自己“连袭人都不如”而产生的矛盾,究根溯源还是从王夫人的不按规矩办事而来。
除了袭人以外,玉钏也同样面临这种情况。金钏儿被撵出,理论上应该再给王夫人补上一个大丫鬟的缺,但王夫人懒得选下一个丫鬟,就直接把金钏那一两银子赏给了玉钏,导致她一个丫鬟拿了两个人的钱。
这个吃空饷的行为,在账房的工资派发记录中应该也是一个奇特的案例。
可以说,王夫人是非常不注重程序正义的一个人,她的规矩意识其实是非常淡薄的。不过古代的奴隶制中,对于编制的安排应该没有现在这么严格,而且王夫人是贾府的直接话事人,府内的一把手,所以大家也不太会因此而产生什么意见。
作为领导,如果喜欢凭自己的情绪行事,又没有规则的意识,那还酿不成什么大祸。而如果领导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而带偏节奏,就有可能被裹挟而做出极为重大的错误决策了。
而不幸,王夫人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人带节奏的人。
邢夫人在大观园发现了绣春囊后,作为一直不受重视的“尴尬人”,她迫切地想要在贾府内搞一场大事情,以泄多年被忽视和边缘化的愤恨。
因此,她首先是兴师问罪地将绣春囊封起来快递给王夫人,然后又派心腹陪房王善保家的来挑拨和诱导。
此前,凤姐已经差不多把因绣春囊而六神无主的王夫人劝好了,王夫人对于她提出的“平心静气暗暗访查”的想法没有什么回应,应该至少是不反对这个想法。
可王善保家的精于挑拨之道,打蛇打七寸,她一来就打出王夫人最关注的王牌:晴雯在园内挑唆宝玉。王夫人一听彻底失去理智,不由分说将晴雯传来骂了一顿。
王善保家的便在此时提出了自己这个“抄检大观园”的建议,从凤姐所说的“暗暗访查”直接一下子升级为“给他们个猛不防,带着人到各处丫头们房里搜寻”。
此时王夫人已经被恐惧和愤怒冲昏头脑,此前凤姐的劝告全部白费,她不再考虑此事的影响,也不再权衡利弊,而是全盘照收了王善保家的建议,采用了不仅声势闹得最大,而且影响也最坏的一种方式来解决此事。
这一下,园中婆子和丫头的利益矛盾完全暴露、园中人人自危、连小姐们也各自撕破脸皮等等糟糕的影响,不一而足。
王夫人这一回合,因为她这个容易被人带节奏的毛病,完全成了王善保家的和邢夫人的枪。
王夫人行事既没有“道”层面上的基本纲领,在“术”的层面又是“天真烂漫”,也最多是能力不足而已,顶多算作“混乱中立”。那么在动机方面,她是否能够做到没有私心、秉公执法呢?
答案恐怕是也不能。
其实,王夫人的利益和贾府的利益,已经是高度捆绑的状态了。即便她有私心,也不至于真的有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发生。
不过,她治下还真的有一些不太正义的事发生。
王夫人已经是有诰命在身的人,女儿又是妃子,做到她这个阶层,其实也没有什么值得不满意的了。但王夫人仍有心病,这块心病就是赵姨娘。
赵姨娘得宠这件事,有许多论者也已经有过论述了,王夫人虽然表面是佛爷一样的人,但内心其实是不满的。
宝玉被贾环烫了眼睛时,她情急之下就骂赵姨娘:“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,也不管管!几番几次我都不理论,你们得了意了,越发上来了!”可见平时对赵姨娘意见很大。
书中的第36回,凤姐假托“外头”的名义克扣了赵姨娘的丫头的月钱,使得赵姨娘每个月的进账减少了一吊钱。
王夫人对此不加理论。凤姐随便一解释,她就丢过不提了,这自然是因为赵姨娘钱少一些也对她的意思。
她既然有了这个私心,凤姐就揣度她的意思,总是用各种细碎的办法挫磨赵姨娘。
否则,按道理讲,凤姐只是平时不太看得上赵姨娘的为人,但她与赵姨娘并没有什么利益冲突,何至于这样锱铢必较地克扣她的钱?何况她处理金钏的问题时才刚刚说了,“就省下一两银子,也是有限的”,这里赵姨娘一个月才能省下一吊钱,即便加上周姨娘的,也才两吊钱,她又怎会在乎?
所以,在王夫人管家的过程中,还是存在私心的。只不过因为她的利益已经与贾府的利益高度捆绑,所以她在大多数情况下还都能够基本按照正常程序来办事。但一旦公序良俗、正义公平等与她的私心出现矛盾,她还是会不动声色地往私心那边偏移。
总结下来,王夫人在管家方面的能力基本上没有一个能打的维度。对于贾府而言,可能她就算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的那种“瞎管理”的领导,这种领导比之李纨那种“不作为”式的管理还具有更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。
如果说王夫人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,也许这种管家能力还能勉强说得过去,可王夫人已经是个年近五十、育有三个子女的当家主母。
真的很难想象,凤姐嫁入贾府之前,王夫人只能亲自管家的那几年当中,她究竟是怎么以这样的能力来处理贾府的家事的。将她归结为贾府的青铜管理者,可以说也是实至名归了。
作者:泥娃娃,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。
发布于:安徽省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