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空公司早已按舱等售票,却在值机选座时再加一道“锁”,要求旅客付费或使用积分解锁。这道无形的锁不仅锁住了座位,更锁住了航空服务应有的公平底线。令人遗憾的是,这项备受诟病的业务近年反而愈演愈烈,成为了某些航空公司的“行业惯例”。(9月18日 半月谈)
旅客支付不同票价获得相应服务,这本是市场规则的自然体现。但当乘客为特定舱位付费后,却发现本该包含在票价中的基本选座权被拆解,需要二次付费才能获得理想座位,这不禁让人质疑:究竟是服务升级,还是变相收费?
航空公司多以“提供更多选择”为由进行辩解。然而当基础服务被系统性拆解并重新标价时,选择权已经异化为二次收费项目。应急出口座位因安全需要限制选择尚可理解,但将普通前排座位锁定收费,实则在同一票价等级内再造不平等。这种“一票两卖”的模式,让旅客为本该享有的服务重复付费,明显有失公允。
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,经营者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。航空公司通过值机系统设置人为障碍,使免费选座范围局限于观景受限、进出不便的座位,实质上已构成变相强制消费。这种利用技术手段引导消费者额外付费的行为,显然已经逾越合理经营的边界。
付费选座现象的屡禁不止也反映出某些服务领域“过度商业化”的趋势。当企业将每个服务环节都视为盈利点,把本应一体提供的服务拆解售卖,短期或许能增加收入,长期却必定损耗品牌信誉和消费者信任。
市场经济尊重企业自主定价权,但自主不等于放任。价格法要求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、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。将已包含在票价中的选座服务单独收费,是否违背诚信原则,值得深思。当“拆解服务、二次收费”成为行业惯例时,监管介入也就显得尤为必要。
破解这一困局,需要航空公司回归服务本质,重新审视短期利益与长期发展的关系。真正有远见的企业都明白,公平待客才是长久经营之道。与其费心设计各种付费项目,不如用心提升整体服务质量,以真诚赢得市场。
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监管,对航空服务内容进行更清晰界定,防止企业通过技术手段变相规避责任。同时要完善投诉机制,让消费者的声音能够被听见、被重视,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监督。
古语云: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诚信经营是企业的立身之本。当旅客购买机票时,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座位,更是一整套完整的运输服务。任何将本应包含的服务拆解收费的行为,都需要接受公平性和合理性的审视。
解开付费选座的“锁”,解锁的不仅是座位,更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尊重,对市场规则的遵守,对公平交易原则的坚守。航空公司的飞行高度,不应只体现在万米高空,更应彰显于经营理念的高度和服务品质的厚度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广阔的市场天地中真正翱翔,赢得旅客的信任与选择。(绵一评)
雅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